现在人们一提起“熊孩子”就会头大,好动、淘气、破坏性强、难以管教,这些都是“熊孩子”带给人们的经典印象。有人说这不过是小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了;有人说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可能导致“熊孩子”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多动症。但我们更不能草率地认为好动孩子就是多动症,应当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男孩子就该淘”,而且“越越来聪明”。那么,多动症的“多动”和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皮好动”有什么区别呢?
一、正常的顽皮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动行为有质的差异:
正常的顽皮孩子多动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唐突,容易冲动,破坏性大,令人讨厌,不能自控。
2、在主动注意力方面:
多动症患儿上课时大部分时间注意力涣散,作业潦草、拖拉,学习下降;正常的顽皮孩子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因为贪玩作业也潦草但不拖拉,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成绩日渐上升。
3、控制力方面:
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4、行动力方面
正常孩子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二、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不能让“好动”的孩子蒙冤
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征,以好动更为突出。有些家长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孩子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
好动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家长却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
一方面,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平常心,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不轻率地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在家教咨询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被父母轻率的标签贴出来的,是标签效应的结果。只要您把“孩子学习不专心”挂在嘴边,孩子准能成为学习不专心的孩子。
另一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孩子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家长可以不必过于担心,适当引导就行了;如果孩子好动是智力超常,家长可以和老师或有关方面联系,对孩子采取特别的教育措施;如果孩子的不专心是因为学习障碍,家长就应该想办法给孩子补课;如果孩子难于安静是由于习惯,家长就应着意从培养习惯入手。
当然,有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早晨形成的,想要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科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