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旅次寄湖南张郎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赏析: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的“归梦”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一句里的寒江点出天气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近户和漫流声的照应,说明是在江边听着江水声,那么这寒夜寒冷的江水无疑给了诗人一些触动 这是一首写在夜里的诗,诗人由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夜中不能寐才会静听水声,也可能半夜醒来深感寒意而说寒江。 半夜醒来念及故乡而四顾茫然,万籁寂寂间惟寒江涛涛,诗人也就把对故乡的哀愁和想念寄托给了这江水。 月明是月光的意思吧。乱是不是说心里的情绪在起伏。前面的竹影当窗是个幽雅的环境,只是一个乱字把诗人营构的宁静的小窗幽静打破了。 也激起情感的一个波澜。后两句是讲思乡之情不受地域的局限,夜来还到又强调了时间,也让这种思乡情突破地理的限制。 乱也可以想象成竹影摇乱,也就是说有风,江边很容易有江风的。这样就在静景中有了动态。

可以说明他当时应该在洛阳一带,所以是说思乡之情随他到了洛阳。“归梦不知湖水阔”,这句的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别多日”“离别多时”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苦。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796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白居易《白云泉》阅读答案及赏析

    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①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

    题库 2022年11月18日
    30
  • 木兰诗中对偶的8个句子

    木兰诗中对偶的8个句子   大家了解什么是对偶句吗?木兰诗中对偶的句子有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小编分享的资料吧!   一、木兰诗中对偶的8个句子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30
  • 木兰诗中的夸张句

    木兰诗中的夸张句   木兰诗中的夸张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教学指导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4
  • 王昌龄《送柴侍御》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丹阳送韦参军》是诗人严维的七绝名作,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

    题库 2022年11月20日
    30
  • 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1.(6分)阅读《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题目是《题春晚》,诗中那些词体现了…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54
  • 高干被谁所杀?

    高干被谁所杀? A.左贤王 B.张燕 C.田畴 D.王琰 正确答案:D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6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