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

  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老师笔记《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2003年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82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629
  • 胡俨《遁石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胡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遁石先生传 胡 俨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93
  • 朱柏庐《书如皋二烈士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50
  • 怎么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

    怎么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   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27
  • 《本草纲目》文言文

    《本草纲目》文言文   释名   礞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好。打开须有白星点,无星点者不入药。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湿热痰症。用礞石、焰消各二两,煅过…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4
  • 《塞上赠王太尉》阅读答案

    塞上赠王太尉 宇昭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作客边塞时,为王太尉出师攻辽大…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3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