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85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论诗三十首·十五

    朝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古诗文 2020年3月3日
    879
  • 不怕鬼 / 曹司农竹虚言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

    古诗文 2020年3月3日
    582
  •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原文及译文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太祖与袁相拒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48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朝代:两汉 作者:司马迁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

    古诗文 2020年3月3日
    976
  • 送区册序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638
  •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3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