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答案:
(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二: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分析]
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苏轼的诗说琴放在匣子不会发出琴声,必须要手指弹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没有琴,也不会产生琴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听到优美的琴声,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用哲学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作用的。
题解2,从表达上来看,两首诗是明显不同的。朱熹的诗先叙事,再转而对比、议论,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较具体的叙述中显示哲理。苏轼的诗全是议论(虚写),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在体悟中明白道理,显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88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第七镇首领乔瑁为谁所杀?

    第七镇首领乔瑁为谁所杀? A.公孙瓒 B.张飞 C.刘岱 D.马腾 正确答案:C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69
  • 杜牧《旅宿》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 ①凝情:专注深沉的思虑。 ②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36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库 2022年11月26日
    23
  • 解读古诗歌中写景的几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

    题库 2022年11月20日
    27
  • 简短的木兰诗改写

    简短的木兰诗改写   例1   秋天。很冷。   风不是很大。   叹息声,一阵、一阵的从院子里传出。其中,还夹杂着几声机杼的声音。走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少女在叹息。秋风吹过他…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33
  • 李弥逊《春日即事》晁冲之《春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春  日 晁冲之 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4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