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全诗翻译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译文]  把青山紧紧咬住丝毫也不放松,根深深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
   [出自]  清  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任:任平。尔,你。 任尔:随你。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5、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译文1: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译文2: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又名《题竹石画》,是郑燮在一 幅绘有“竹石”的画作之上,有感而题写的。 “竹石”画上,质坚苍润的秀石矗立在画中,三株翠竹相伴高挺,枝叶生动飘荡。透出一股洒脱的气概。寓意深远,令人回味。

这首诗一、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其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极强的生命力。
     三、四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赞美竹石的顽强精神,隐寓了自己的强劲。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068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3
  •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0
  • 六州歌颂

    朝代: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龙蟠虎踞,今古帝王州。水如淮,山似洛,凤来游。五云浮。宇宙无终极,千载恨,六朝事,同一梦休。更莫问间愁。风景悠悠。得似青溪曲,著我扁舟…

    古诗文 2020年5月26日
    598
  •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古诗文 2016年6月5日
    1.4K
  • 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原文

      晏子谏杀烛邹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晏子谏杀烛邹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6
  • 河豚之死

      【文言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鳍。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