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 人朱熹 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01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再游桃花源文言文翻译

    再游桃花源文言文翻译   导语:《再游桃花源》作者袁中道,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再游桃花源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314
  •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父升,进士起家。靖康之难,升翼其父,以背受刃,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治豪民伪券,还…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46
  •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长:通“常”,通假字,经常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43
  • 罪过――闻一多

    老头儿和担子摔一交, 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 老头儿爬起来直哆嗦,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手破了,老头儿你瞧瞧。” &ldquo…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97
  • 古诗歌的语言风格及答题步骤

    诗歌的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委婉)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27
  • 管仲破厚葬 译文注释翻译及阅读答案

    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4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