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王维 《杂诗》全诗赏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自]   王维 《杂诗》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5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1)

相关推荐

  • 文言文《仪礼》士冠礼第一参考

    文言文《仪礼》士冠礼第一参考   陈于门外,直东塾,北面。   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   冠者母不在,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戒宾,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1
  • 奉答李和甫代简古诗翻译及赏析

      《奉答李和甫代简·山色江声相与清》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前言】   《奉答李…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7
  • 宋金十大名曲集锦赏析

    流行于宋金时期十首名曲,其中包括:苏小小《蝶恋花》、苏东坡《念奴娇》、晏叔原《鹧鸪天》、柳蓍卿《雨霖铃》(柳蓍卿即柳永) 、辛稼轩《摸鱼儿》、吴彦高《春草碧》 蔡伯坚《石州慢》、张…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1
  • 虞美人 张尔田

            天津桥上鹃啼苦,遮断天涯路。东风竟日怕凭阑,何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酒醒梦绕屏山冷,…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58
  •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0
  •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的意思:野蔬豆叶充饥她吃得甘美,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 这两句写韦丛生前曾与元稹一起过艰苦的生活—&mda…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