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译文】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了?
  【出自】  南宋  陆游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高兴亭:在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筑:古击弦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
酹(lèi)酒: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灞(bà)桥:在长安(今西安市)东面的灞水之上,为唐人送别之处。
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今西安市)南郊,曾是唐时极为富丽的优美园林。

译文1: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了?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译文2:
 秋色浓,到南郑,号角悠悠动地哀,烽火熊熊,照高兴亭高高亭台。“铿铿”击筑,一曲悲歌抒慷慨,愿失地收复,借登祭举酒杯,顿时那深长豪兴齐涌来!
谁像终南山月多情把人爱,特意拨开层层暮云现出脸儿来。想那灞桥含烟翠柳轻摆,曲江池馆台风采,该望穿秋水宋朝大军等待!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64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描绘幸福的文言文

    描绘幸福的文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35
  •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全诗翻译赏析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夕阳西下已尽黄昏,江上起了秋风;秋风吹拂着枫树林,一片冷落凄清。   [出自] 戴叔伦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35
  •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这两句是说,面对藩镇割据的混战,诗人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希望用魏绛的方式解决…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28
  • 《舟过安仁》鉴赏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

    古诗文 2022年5月23日
    121
  •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翻译赏析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译文] 我情愿把终身托付给他,纵使被他无情地抛弃,我也决不后悔,毫不羞愧。    [出自…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4
  • 《隋书·苏夔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隋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22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