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全诗赏析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出自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 欢乐;乐趣。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这两句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秋色”“日光”以及“红林”“翠竹”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清幽萧疏的氛围,表现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另外,用语形象,富有动态。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日光穿过竹间,竹色更显玲珑。

作者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人,迁居开封。早年以父荫补官。

赏析:
《沧浪亭怀贯之》为苏舜钦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28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1
  •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词意: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出自南宋辛弃疾《鹧鸪天·代…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39
  • 劝学诗

    朝代:唐代 作者:颜真卿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诗文 2020年3月7日
    606
  • 《岁晚·月映林塘淡》翻译赏析

      《岁晚·月映林塘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49
  •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

    古诗文 2022年11月28日
    45
  • “风宜扇引开怀入,树爱舟行仰卧看”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风宜扇引开怀入,树爱舟行仰卧看”这两句是说,以扇引风,使人凉爽而胸襟开阔;舟行时仰卧观树别有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情趣。夏夜泛舟,遇景成咏,别具风韵。 出自白…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