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全诗翻译赏析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出自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注释
① 腊日:农历腊月初八。
② 幸:皇上驾临。
③ 上苑:皇家园林,即上林苑,唐时在洛阳府城东,以花著称。唐诗中有“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之句。
④ 春:指春神。
⑤ 须:必须。

译文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

简析
《腊日宣诏幸上苑》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是“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为什么要报春知?要春催花连夜开花,不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据传,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则天公开称帝的第二年,腊月初,有人欲政变,假托御花园百花盛开,想乘武则天看花之机推翻她。武则天发觉后,即写此诗,派使者前去宣诏。果然腊八节(阴历十二月初八)早晨百花齐放,群臣称异,那些想发动政变的人遂不敢发动。隆冬季节,一夜之间百花齐放的传说不可信。另传说,武则天发觉有人要搞政变,即写此诗,连夜发出,意在告警,调集反政变的力量,欲发动政变的人见到这种形势未敢轻举妄动。这种传说,反映了武则天的机智、果断、胸有谋略,倒有几分可信。诗句颇有气派,蕴藉深沉,耐人琢磨。

赏析
《腊日宣诏幸上苑》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此诗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堪称上乘之作。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首诗写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价值的诗歌。诏书属于应用文体,诗歌属于文学文体,武则天用诗的形式写诏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可见武则天的写诗技巧,亦可见唐代诗风之盛。诗歌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的开始两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一写因,一写果,同时引起悬念,颇具戏剧性、情节性。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立意不可谓不奇,构思不可谓不奇,想象极为丰富。“春”神是虚幻之物,如今却对她宣诏,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武则天想干什么,第三句“花须连夜发”回答了读者的疑问。腊八节,正是寒意极浓之时,百花一般在春天才开放。虽是违背常理的想法,但却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诗的最后一句,是对第三句的有力补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为诏书的写作要求。这首诗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在咏腊八节的诗作中是难得的佳篇。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298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古诗文 2022年9月4日
    3.1K
  •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技巧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技巧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0
  • 陈情表的文言文译文

    陈情表的文言文译文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的文言文译文,欢迎来参考!…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29
  • 狂言示诸侄――白居易诗词全集

    狂言示诸侄 [唐] 白居易 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 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况…

    古诗文 2022年10月6日
    47
  • ●卷二十六・碑志三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   孔君墓志铭(或无“郎”字。孔君名戡,孔子三十六世孙,时与公偕分司东都,…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81
  • 高中必背先秦时期古诗文名篇名句

    先秦名言 《诗经》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