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这两句是说,昨夜江边,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清晨起来,满城仍笼罩在雨色之中,显得有些寒冷。春城阻雨,闷由所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出自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赏析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遣闷戏呈”是点题之笔。“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诗人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此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
首句“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抑郁。朱瀚所说‘雷声忽送千峰雨’是杜甫另一首诗的一句,那首诗杜甫描写的是三峡春天的美景,洋溢着诗人对春雨和生活的喜爱,和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喧”则更表明雷声的讨厌和无趣。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泄的郁闷。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这更是佳妙之笔。“黄鹂并坐交愁湿”,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太剧干”则是转折。“剧”对应前句“愁”,取戏剧之意,喜欢高兴的意思。如果大家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呆过,一定知道白鹭这类鸟是不太怕湿的,甚至往往喜欢在初雨时捕食,当然此时食物比较多。作者此时的心情,因为要去见路十九,“但有故人奉米禄”,怕是又少不了好酒好肉,自然非常高兴。所以看到“白鹭群飞太剧干”,想到自己喜悦之情。这是一个转折,这样就自然就过渡到了第三句。至于朱瀚说偷自”黄莺过水”,这也是杜甫诗中句子,同样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和这里黄莺并作的愁苦郁闷,与白鹭群飞的那种高兴喜爱是不同的感情。
第三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这句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到了晚年,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与“白鹭群飞太剧干”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另一方面,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连推崇他的恐怕也不多。所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而却又经常不得不寄人篱下,“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而“谁家数去酒杯宽”则又是转折,诗人晚年诗写的那么好,却又有谁欣赏诗人,能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呢?杜甫写诗,往往句法气象万千,感情千转百回,这里就是一个例证。这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着自信、潦倒、心酸、自嘲等等多重感情,其实更是诗人晚年写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写照。
最后一句“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诗以言志,譬如杜诗中的燕子,既有活泼可爱的“自来自去梁上燕”,也有让人心烦的“清秋燕子故飞飞”。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不愧为“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30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古诗杂诗七首·其四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曹植

    作者:曹植 朝代:〔两汉〕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 杂诗七首·其四译文 南…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35
  •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   1.逾(yú)   动词。   ①翻越,越过。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②超过,越过。如:逾时,楼渐进,可见其顶(《山市》)   2.阴(yīn…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5
  • 经典文言文辞职信分享

    经典文言文辞职信分享   导语:写一份诚恳的辞职信,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下一份工作。今天小编特意跟大家一起分享经典文言文辞职信,欢迎大家的查阅! 辞呈…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33
  •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41
  •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32
  • 《夔有一足》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夔有一足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24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