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这两句是说,一时离别是常有的事,不必也没见过几个人送别时悲悲泣泣——秋月夜晚,在渡口边的亭子上,有人在为友人送别,可是谁见过离开大家时的悲泣。将离别看得平平常常,而且揭示了一个事实:送别时并无几人悲悲泣泣,一洗送别诗的伤感情绪。
出自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一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①津:渡口。
②亭:古代为人饯别送行的亭子。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参考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其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40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青春的诗句

    青春的诗句   1).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孟郊《劝学》   2).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袁枚《苔》   3)….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27
  • 太史公自序

    朝代:两汉 作者:司马迁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

    古诗文 2020年3月6日
    546
  • “史昭,合肥人”阅读试题及文言文翻译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平之。移镇西宁。&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33
  • 【双调】折桂令(对青山强整乌纱)

             张可久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54
  • 《戏赠·设罝守毚兔》原文赏析

      《戏赠·设罝守毚兔》作者为唐朝诗人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   此是安口腹,非关慕隐沦。   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   今子方豪荡,思为鼎食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3
  •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导语: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5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