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不究细处。

  先粗读文章,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事件(几件事、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做到心里有数,对于不理解的词暂且先不作深究。

  二、细读理解,审题析文。

  尽可能仔细搜索文中信息,关注文后的注释、题干的表述、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选择题的选项,综合阅读一下对理解原文大有裨益。根据题目找到文中相关阐述,先易后难。

  三、细细品味,重点突破。

  怎样来突破难点呢?

  整体把握上下联系 因为句子在语段中是互证、互补、互释的关系。如2007年高考文言辨析“文武之道一也”一句,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很可能翻译为“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但是细细把握文章,全文谈的是文以处世之才为标准,武以料敌之智为标准,文才武将对国家的作用,而“道”并非是成功的.道路,还可以解释为规律,这样,全句应解释为“文、武的规律是一致的”。

  积累实词迁移课外 首先,我们要大量积累课内的实词虚词,学好课内的文言文,这是本,是关键,也能使我们面对陌生的文言文,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借助字形推测意义 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读音,从字的形旁就可以推测字义。如2007年文言文第一语段中的“赡于文辞”的“赡”,我们了解的是“赡养”之意,但在文中翻不通,不可能“用文辞来自赡养自己”,联系上文“博涉书记”,再看“赡”字,由“贝”字旁组成,与财富的多少有关,这样就可以推断出“富于文辞”。

  借助语境、引申义推测 如07高考中翻译“不矜小节”句中的“矜”字意义,我们的教材中有“怜悯”之意,“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有“夸耀,自夸”之意,如“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有“戟柄”之意,“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但都讲不通,但我们通过语境,了解到下文“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不注重小节,而被别人称为“狂生”,由此可以推断,此处的“矜”应解释为“注重”。

  利用成语俗语推测 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利用文言句法推测 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则相近或者相对相反。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沉”与“浮”相对,意思就显得明白了。

  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一句话,抓好课本,扎实基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483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苏轼《四菩萨阁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四菩萨阁记 〔宋〕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①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42
  • 励志文言文

    励志文言文   古人无论修学炼心,都讲究先立志。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为了鼓励后生,精进修学,不要气馁,经典典籍和各派大师,也都来了一把励志语录,给后来者以力量,可谓用心良苦。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9
  • 《普天乐秋江忆别》翻译赏析

      〔中吕〕普天乐·秋江忆别   晚天长,秋水苍。   山腰落日,雁背斜阳。   壁月词①,朱唇唱。   犹记当年兰舟上,洒洒风泪湿罗裳。   钗分凤凰,杯斟鹦鹉②,人拆鸳鸯。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104
  • 责子原文及赏析

      责子 陶渊明(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27
  • 《宋史·王举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204
  • 清?梅曾亮《钵山余霞阁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

    古诗文 2022年5月18日
    15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