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无论是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提高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实际出发,提升学生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语的阅读思维素质,都理应是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一、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

  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 “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侯生怎样“观察”?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联系一下“察”,学生是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当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语文高考全国卷)

  这是一道翻译题,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根据我们平时所讲,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而且这里已经有了主语“裴矩”,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面”,从而准确地把句子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二、通过成分的分析,把握句式特点,理解语义。

  文言句式和活用是多年高考必考的内容,2005年语文考纲又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必考内容,显示了它的重要性。掌握文言句式,关键是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句子语法特点。

  《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讲解这个句子,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后来,我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句:

  忌不自信。

  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翻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成分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句式,理解词义,有时对我们的思维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使我们的翻译规范而不随意。如《促织》中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个句子有同学就翻译为:村中有个少年,喜欢多事,驯养了一只蟋蟀。从句意看,这样也可以、。但严格地说,这样翻译不准确,“好事”是“少年” 的定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好事”应该移到前面去翻译。

  三、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理解句意,确定词义。

  同词的组合一样,一段话中的句子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的。而这“一定的顺序”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面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的意义。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句,对于阅读者来说,既是阅读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又是一个难点之所在。但它却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前提,是关键。

  9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中有一句: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末句译为“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还是“所以才说你没有懂”呢?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都通。但我们联系一下前面两句,就会发现问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一句讲过去的“认识”,而二三句讲今天的看法,前后相对,构成转折。上面的翻译,第一种显然更符合这一意义关系:我本以为……现在才知道……。而 “我才说”与前文是形成不了转折关系的`。

  再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独”应解释为“难道”,有学生认为理解为“唯独”也行,译为“为什么唯独不怜惜你的姐姐呢?”不是也通吗?我在讲解时,从句子间的关系出发,让学生回答,假如理解为“唯独”,前面应该是哪一意义的句子?并举了二例,让学生填句:

  _________________,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_________________,唯独他没有到校。

  这么一练一想,学生尽管还不能完全明白原句的关系,但至少可以悟到一点:“唯独”是要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的,而原句中理解为“唯独”与上文不连贯,构成不了转折关系。如果一定要理解为“唯独”,那这一句就该这样说:

  公子怜胜,亦怜他人,独不怜公子姊,何哉?

  这就是“顺序”对句子的限制。

  《捕蛇者说》中也有一句: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初读之下“犹信”很容易被翻译为“才相信”,但它还可以译为“还是真的”,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看一下前面一句: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 ——下面该接什么呢?不妨再举一些相近的例子:

  这件事,现在看来,

  这件事,从你这个角度来看,

  它们的下面应该接什么句子?应该接说话人对“看”的对象的评价性的话,表示说话人的看法。因此,“犹信”的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了的“孔子的话”,谓语是“信”。此句应译成: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是真的。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面对比重大,任务中的文言文阅读,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493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中提高文言文的窍门

    高中提高文言文的窍门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也能够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5
  • 高考文言文知识:特殊的判断句

    高考文言文知识:特殊的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这句是否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呢?从句子形式上来说,者,也。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判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45
  • 《踏莎行》全文翻译赏析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3
  •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阅读答案及解析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1
  • 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进行了解的。掌握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31
  • 智伯欲袭卫文言文翻译

    智伯欲袭卫文言文翻译   智伯欲伐卫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译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智伯欲伐卫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伐卫,…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