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特殊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特殊的倒装句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 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72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中文言文作文:今辞言

    高中文言文作文:今辞言   今辞言   严冬初褪,霡霂如丝,吾于腊月二八时伤悲,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仿若华光倒流,半晴半雨半喧妍,汝亦如天光和煦。然汝若暮看落花,于吾前瞬…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18
  •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原文鉴赏及译文参考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宋代: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3
  • 《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 【原文】 魏明帝时,少府扬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数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7
  • 咏儋耳二首

    朝代:明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刺竹芭蕉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存。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科夜打门。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古诗文 2020年3月12日
    756
  • 醉太平·江口醉后作

    朝代:清代 作者:陈维崧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钟山后湖,长干夜乌。齐台宋苑模糊,剩连天绿芜。估船运租,江楼醉呼。西风流落丹徒,想刘家寄奴。

    古诗文 2020年3月25日
    697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杜牧《清明》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杜牧《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