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模式

文言文的教学模式

  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

  规范2项统一要求

  1、提前布置预习。

  现在有好多学生都不预习了,现代文还可以听得懂,但文言文如果不预习绝对是不行的,下死命令,就得预习,不学拉倒。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通过这一步,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正音任务,达到初步感知文章的目的。

  2、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在这个学习环节中,要使学生养成课上用符号做书间笔记和课下及时分项积累的习惯。用符号做书间笔记,易操作,重点鲜明,便捷,省时。分项积累,巩固重点、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教学模式

  导语设计或幻灯展示: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1、初次朗读,明辨句读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2、反复诵读

  诵读的形式: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

  3、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

  4、举纲张目进行试背

  因为已经反复阅读,并且点拨课文内容大意。下面应指导学生尝试再现。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而死记硬背肯定是没有多大意思的,常听到中学生抱怨要背那么多没用的.文言文。

  5、质疑问难。

  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6、反复玩味,仔细揣摩–名句名段

  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

  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名句名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7、深入文本–用当代视野诠释文言文

  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深入文本–用当代视野诠释文言文,蕴涵出彩的可能。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739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君子慎处文言文翻译|注释|道理

      《君子慎处》选自《孔子家语》。 文言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59
  •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0
  • 《百家姓澹台》文言文

    《百家姓澹台》文言文   《百家姓?澹台》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出自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灭明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3
  • 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27
  • 《捕蛇者说》文言文赏析

    《捕蛇者说》文言文赏析   《捕蛇者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情况。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捕…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40
  • 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古诗词赏析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①,图画天开②。鹏俯沧溟③,蜃横城市④,鳌驾蓬莱⑤,学捧心山颦翠色⑥,怅悬头土湿腥苔⑦。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注释   ①檐吻云平:言飞檐画…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