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嵩《望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 雨
[清]陆嵩
空听朝朝戽水[注]声,脂膏已竭痛民生。
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
[注][1]戽(hù)水:由两人用绳索牵引戽斗,汲水灌田。
[2]脂膏已竭:语意双关。既指河渠之水已尽,又指人民血汗财富已尽。竭:尽。
[3]经纶:整理丝缕。常用来比喻筹划国事。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这里亦有双关义。也指绳索,设想有人用绳子挽住(云雷),“不使云雷万里行”。

(1)汲水抗旱保苗,而作者却说“空听”,为什么“  
(2)诗叶描绘的的仅仅是干旱造成的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因为“脂膏已竭”,意思是河渠之水已尽,如果天不下雨,百姓所有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2)不是,作者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在写出了干旱这一天灾给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时,“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一句表面上是诗人向上天的责问是什么人用绳索挽住了云雷,使它不能走行万里,普降甘霖,解救无数的危难百姓,而“经纶”一词常用以比喻筹划国事,因而实际上指出了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剥削是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源所在。

陆嵩(1791~1860)清代诗人。字希孙,号方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文之子,陆润庠为其孙。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卒于文宗咸丰十年,享年七十岁。

赏析:
望雨的首句写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听到徒劳无益的汲水之声。汲水为抗旱保苗,而言“空听”,留下一个疑问,次句便针对此疑问而发。“脂膏”一语双关,既指湖泊河渠之水,亦指百姓的脂膏、血汗,脂膏“已竭”既是说无水可汲,也是说百姓已被统治者敲榨、吮吸竭尽。无水而不停汲,无财而仍遭盘剥,百姓剩下的只能是无尽的哀怨、痛苦。两句不仅写出自然灾害的严重,也揭示出统治者不恤民生,搜括诛求之残酷。三四句是诗人向上天的责问,是什么人用绳索挽住了云雷,使它不能走行万里,普降甘霖,解救无数的危难百姓。而“经纶”一词常用以比喻筹划国事,因此此句实有控诉、指责国家统治者的用意。这使作品有极强的战斗性。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768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赞美祖国的古诗

    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赞美祖国的古诗   大家知道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有哪些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赞美祖国家乡的古诗  1、《春望》 …

    题库 2022年11月26日
    31
  •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从军…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2
  • 刘备的“的卢”过了檀溪,后人谁写了首七言长诗?

    刘备的“的卢”过了檀溪,后人谁写了首七言长诗? A.白居易 B.李白 C.辛弃疾 D.苏东坡 正确答案:D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840
  • 王安石《西江月•红梅》阅读答案

    西江月•红梅 宋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20
  • 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宋)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42
  • 《木兰诗》文章大意

    《木兰诗》文章大意   《木兰诗》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下面我们来看看《木兰诗》这篇文章的大意吧!   木兰诗文章大意   叹息声一声接…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