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这两句写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军的事,与曹松诗“一将功成万骨枯”同看,可见其杀戮之多,士卒死亡之多。诗句与“一将功成万骨枯”收异曲同工之效。讽刺极为尖刻,语意极为悲愤不平。

出自张蠙《吊万人冢》

(唐)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①攒:聚积、集中。 ②孤冢:大坟堆。

赏析
《吊万人冢》是唐代诗人张蠙的作品,作于唐昭宗乾宁年间。
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激化。广大河淮地区遂成为新旧军阀朱温、时溥、杨行密等进行割据混战的战场。这些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曾以杀人邀取战功,飞黄腾达;在割据混战中又以屠戮生灵来建立武功,以满足各自不可告人的权力欲。《吊万人冢》就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
这首诗以景托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颇具艺术感染力。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次句“乱鸦来去噪寒空”,承上而来,在刚刚振起的欢悦情感上兜头泼来一盆冷水——一路之上,人烟灭迹,黑鸦聒噪,从而使诗歌画面陡然涂上了一层恐怖荒凉的色调。“乱”字写出了黑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第三句“可怜白骨攒孤冢”,是以情驭景的妙笔,它以特写式的镜头拍下了“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现实场景,一个“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句首冠之以“可怜”二字,为诗情向高潮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强烈同情心。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是全诗的高潮。可以说,前三句所展示的都主要是事物的现象及结果,而这最后一笔才是探究问题之本质的所在。“尽为”写出了造成生灵涂炭原因的独一性,“觅战功”则点破了朱温之流发动战争的目的性和自私性。这是全诗中关键的飞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认识高度。但这一感情的飞跃,却正是踏着前三句景物描写而达成了水到渠成的升华;没有前三句景的铺陈,第四句的宕出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首诗在思想上与曹松《己亥岁》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及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中“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它选材典型,构思别具一格,所以,历来为读者所喜爱。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955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阅读答案及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28
  •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27
  • 纳兰性德的《临江仙》翻译赏析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①欲眠还展旧时书。②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③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④幽窗冷雨一灯孤。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释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9
  • 《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翻译赏析

      《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93
  • 《过零丁洋》原文以及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58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而自己尚是一名白衣,怎不令人伤怀——白发增生,年华易老;一年过…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