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③,辞币未尝相接也④。其师若⑤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⑥。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⑦。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⑧,而造于其室⑨,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⑩,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子固:曾巩的字。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作者同是江西人。
    ②淮之南:淮河的南面。正之:孙侔的字。孙侔,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③语:谈话。
  ④辞:言词,指书信。
    ⑤若:及、与、和。
  ⑥适然:恰好这样。
  ⑦扳:扭转。这里作帮助解。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⑧轥(li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⑨造:往、到。
    ⑩系:关系、牵连。
  

【译文】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未尝相过也       相:互相。
B.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考:考察。
C.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遗:赠送。
D.辅而进之,其可也      辅:辅导。
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今所谓贤人者    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B.予慕而友之     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C.其不相似者     何其少也
D.其相似也适然     子固亦以为然
⒊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之南有贤人焉
B.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C.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D.同学一首别子固
⒋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有两位贤人,一位子子固,一位子正之,他们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
B.作者考察这两位贤人的言行,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
C.作者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作者的话。作者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作者的话。
D.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作者,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作者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达到目的。
参考答案
⒈ D / 辅,帮助的意思。
⒉ A / A.均为代词,译为“……的人”。B.予慕而友之: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才”。C.其不相似者:代词,译为“他们”;何其少也:助词,附在“何”后,译为“多么”。D.其相似也适然:代词,译为“这样”;子固亦以为然:形容词,译为“对”。
⒊ A / A.贤能的人。B.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这里指“相互信任”,现在偏指一方。C.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这里是追随的意思,现在是投身到(事业中去)的意思。D.同学一首别子固:这里是共同学习圣贤之道,志同道合的意思,现在是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意思。
⒋ A / 子固是江南的,正之是淮南的。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官至宰相,主张[4] 改革变法。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析: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虽然是赠别的,但是却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文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时没有来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早点达到圣贤倡导的最高境界。
《同学一首别子固》开篇简约地介绍了二贤人曾巩和孙侔;中间叙述曾巩和孙侔虽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学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励,“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说明回赠“同学一首别子固”的意图,是为了互相告诫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挚,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采用陪衬手法,以孙侔陪衬曾巩,则更加突出了曾巩,同时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一首别子固》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赏此文,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人俯仰一世,不可无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与品德高尚者结为友,将受益,与品行低劣者结为友,难免招损。《同学一首别子固》言及江南之子固、淮南之正之,虽从未交往,然皆“学圣人”,“其不相似者”少,且极为真诚,“相信不疑”,为作者所景仰,成为其好友。他们都曾同作者说过,要互相帮助,直达“中庸”之境界。朋友间相警相慰,感情深厚,令人赞叹。如此朋友,多多益善。文章从志同道合上立意,更显示出境界高远,非同凡响。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225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34
  • 风声鹤唳文言文翻译

    风声鹤唳文言文翻译   风声鹤唳的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太元八年,秋,七月。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62
  • 王充《订鬼》

    原文: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32
  • 送李愿归盘谷序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563
  • 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原文及译文

      寿阳曲·烟寺晚钟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②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③?   【注释】   ①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   ②礼佛:即拜佛。 …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54
  • 夏词

    朝代:明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

    古诗文 2020年3月17日
    1.4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