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的诗意: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这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

出自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简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这首七绝,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极写思乡的迫切之念及久谪外地的愤怨——海畔的尖山像利剑的剑锋一样,秋日到来,处处牵动愁思,内心如刀割一般;如果能使我变出亿万个身子来,我就站在每个山头上,眺望故乡。题云“看山”,然诗人实无心赏景。“看山”引起其内心之无比痛苦心情,寓情入景,颇为贴切。后两句说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希望能望见故乡,山山岭岭,尽可张望,然而眼睛只有一双,身子只有一个,于是突发奇想,想入非非,想“化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情而望。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倍觉凄惋,向称名篇。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347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27
  • 《墨子言多不辩》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

    古诗文 2022年5月15日
    144
  •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36
  •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383
  • “司马楚之,字德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6
  • 红毛毡

    原文: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

    古诗文 2022年5月19日
    1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