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虞美人·梳楼》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
(2)①《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②《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以哀景衬哀情。

对比赏析
《虞美人·梳楼》由南宋词人蒋捷创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558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导语:关于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4
  • 张辽以何人的“众人国士”之论,使曹操接受了关羽提出的三事?

    张辽以何人的“众人国士”之论,使曹操接受了关羽提出的三事? A.孟尝君 B.孙武 C.萧何 D.豫让 正确答案:D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429
  • 《公子行》《农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 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农家 (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试题…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28
  • 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附赏析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30
  • 王越《浪淘沙 远水接天浮》阅读答案

    浪淘沙 王越①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 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 【注】①王越,文才武略出众却沉…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29
  • 木兰诗翻译简单点

    木兰诗翻译简单点   导语:木兰诗翻译简单点的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