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钱伯庸文序》“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阅读答案及翻译

钱伯庸文序 
明  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22. 下列与本文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送东阳马生序》                 B. 《<指南录>后序》
C. 《白莽作<孩儿塔>序》             D. 《伶官传序》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临别赠言,本文体裁与BCD三篇的体裁都是书的序言。
23.赏析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当时人们作文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前后重复,毫无新意,平庸无奇的流弊。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解析】画线句讽刺的是所谓“时套”,把写文章比作俗人唱曲,生动形象。
24.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作文的风格时髦虚浮,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此题关键在“如是”的解释,根据前面“人必怪之”“无人击节赏音”可知,是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致。
25. 从文中看,造成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没有师友传授,在道义理学上缺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解析】根据文意,“其病在于……”这段话即是答案,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那翻译出来即可。
26.简析曹学佺对钱伯庸和《师说》中韩愈对李蟠欣赏点的异同。(4分)
【答案】同:钱伯庸和李蟠两人都不为世俗所影响,拜师学习,虚心请教。异:李蟠六艺经传普遍地学习(求广度),而钱伯庸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求深度)。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理解以及阅读迁移的能力。
【解析】要联系《师说》求同存异。《师说》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文有“不为时俗所染”等。

【参考译文】
如今的人写文章,好像与人相见。作揖鞠躬之际,道阔别,致谢意,问寒问暖之类的话都了个遍,等到端起茶杯对面向坐时,却又无话可说了,要说的话,不过反反复复是把前面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又像是俗人唱曲,把可以一句唱完的唱成了几句,可以用一个字来唱的用几个字来唱,不死不活地,希望延长演出时间;等到他应该着重唱的地方,却又像读书一样草草带过。
唉!这就是所谓的“流行的模式”。
如今,作揖不这样,人们就一定感到奇怪;唱曲不这样,就没有人拍手赞赏的声音。写文章追求时尚,也是这样。这其中的病因在于没有师友传授,在道义理学上缺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钱伯庸在家时,师从水部官员岳之初。钱到金陵,拿着岳之初的推荐信来拜见我。我看他这个人,没有被当下的俗套沾染,他难道不是想在这里找到老师,急切地学到理学的人吗?我有愧于自己的浅薄粗俗,回答伯庸的问题不足以使他满意。伯庸回去以后,试着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询问自己的老师之初。之初的为人,没有流行的那一套,他讨论文章也是如此。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872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27
  • 《送柴侍御》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30
  • 【越调】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

             杨 果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51
  • 浣溪沙·庚申除夜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古诗文 2020年3月10日
    690
  • 积极向上的诗句

    积极向上的诗句   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3、三军可夺帅…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25
  • 唐・郑綮《开天传信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开元初,山东大蝗。姚元崇请分遣使捕蝗埋之。上曰:“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乎?&rdqu…

    古诗文 2022年5月18日
    12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