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原才》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平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转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弃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    )存之,则将惴惴(  )谨其心 (  )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jí):聚集、众多貌。②雠(chóu):应答,响应。③翻:反而。④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风民也皆以                       风:像风那样快的
B.而众人者势不能不昕命而蒸为习尚     蒸:兴起,含渐成之意
C.于是乎徒党蔚起                     蔚:聚集
D.而翻谢曰:“无才。”               谢:推辞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士大夫得吾说(  )存之,则将惴惴(  )谨其心(    )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A.而  焉  于    B.者  焉 
C.而  乎  之    D.因  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B.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C.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D.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庸弱与贤智相对照,以突显人才之难能可贵;又以“赴义”与“赴利”相映衬,反映了人才对普通民众的两极影响。从而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B.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改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这实在是自欺欺人。
C.培养造就人才和移风易俗并非只是身居高位的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士大夫都要担负起这一责任。
D.不管是主管国家政事的人还是士大夫们,只要采纳作者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几十年以后,都能收到成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2分)
(2)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4分)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

参考答案
5.A  风:教育、感化
6.C
7.D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8.D  解析:D项说法太绝对。 
9.(1)(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又聪明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君”,意动用法,引申为尊崇、拥戴;“受”,接受、听从)
(2)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趋”,“虽”,“逆”,宾语前置句)
(3)如果他的智慧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特别优异的人来栽培成材。(“移”、“拔”、“尤”、“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又聪明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聪明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思想的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都用仁义道德教化人民,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贵显赫的地位,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慧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慧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9132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举孝廉…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27
  • 与中秋相关的诗句

    与中秋相关的诗句   中秋夜有多少的游子留下过思乡的泪水,有多少人借着明月一抒胸怀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与中秋相关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更多诗句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本文内容。   …

    古诗文 2022年12月27日
    26
  •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朝代:五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青青云粉状。

    古诗文 2020年3月17日
    630
  •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武字子卿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武字子卿篇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6
  • 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ld…

    古诗文 2022年5月19日
    216
  • 写安徽贵池·杏花村的诗词大全

    在安徽九华山的北面,有一座古城,这就是古代的秋浦县,也是唐代池州府的府治所在,今名贵池县。贵池城北瞰长江,洪波浩渺,千舶万舸,南望九华,碧嶂千里。这座古城据江左要冲,也是皖南的风景…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8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